Monday, November 13, 2006

《瑜伽經》第一章:靜坐冥想

作者:帕坦伽利
出處:本文由這個網頁轉載而來。

第一章 靜坐冥想

1.1 現在,我們要解釋甚麼是瑜伽。

1.2 瑜伽是學會控制意識的轉變。

1.3 這樣,知覺者便能還其本來面目。

1.4 否則,我們便會認同於那些轉變。

1.5 那些轉變有五種,痛苦的與不痛苦的:

1.6 知識、謬誤、幻想、睡眠和記憶。

1.7 知覺、推論與親證都是知識。

1.8 錯誤的知識是謬誤,不由實相而來。

1.9 字面的知識但沒有對象便是幻想。

1.10 覺醒的失去便產生睡眠。

1.11 那些經驗過的事物還殘存的便是記憶。

1.12 通過鍛鍊和不執著於物,便能控制以上種種。

1.13 堅持不懈便是鍛鍊。

1.14 經過一段長時間,便能打下牢固的基礎。

1.15 不執著便是對所見所聽之物,毫無欲望。

1.16 由於知道了自己的真我,對世上種種都無欲無求,這便是最高的。

1.17 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與宇宙聯合而產生真理、明辨、喜樂的知覺。

1.18 另一種冥想是由捨棄世俗和持久的鍛鍊達成,可以消解那些舊的習性。

1.19 那些無分別的存有,沒有了身體,完全溶入最高的自然。

1.20 其他人則要經過信心、發奮、記憶、靜慮、智慧等階段。

1.21 有些人意願很強,很快便可進入冥想。

1.22 由溫和到強烈的鍛鍊,效果最好。

1.23 此亦可由對神的順服達到。

1.24 神的靈,不受任何性質或行動所影響。

1.25 祂是所有知識的來源。

1.26 祂是古人,以至於今人的導師。

1.27 祂的象徵便是那神聖的聲音(AUM)。

1.28 此聲應常念誦,便可達到成功。

1.29 由它可達至宇宙的意識,並使一切毫無障礙。

1.30 疾病、怠惰、猶豫、疲弱、物欲、謬見、精神不集中、注意力不穩定,這些都是令意識分散的障礙。

1.31 此外還有憂慮、緊張、呼吸不勻等。

1.32 練習瑜伽可克服這一切。

1.33 心境的平靜來自友誼、仁愛、喜樂和平等心。要平等對待快樂的與受苦的,值得的和不值得的,便能使意識純潔。

1.34 控制呼吸也能克服這一切。

1.35 精微的知覺產生最高的意識轉變,使心靈平靜。

1.36 這是由於那超越的、內在的光。

1.37 亦由於意識控制了欲望。

1.38 亦由於對夢境和睡眠的知識。

1.39 亦由於靜坐冥想的鍛鍊。

1.40 那聯合由小至原子大至無限都能主宰。

1.41 真正的知見是知覺者、知覺的能力與被知覺者三者完全通透。

1.42 知覺者能像通過無疵的寶石來直觀對象。

1.43 真確的知識是能直觀對象。

1.44 同時思維有所轉化,淨化了記憶,使對象能在無思維的狀態下呈現。

1.45 精微的對象在無分別的情況下呈現。

1.46 以上的叫有種子的冥想。

1.47 但如果達到無分別心的冥想,真我便呈現。

1.48 智慧便與真理合一。

1.49 此與言辭的推理截然不同。

1.50 這種由靜坐冥想而生的狀態會超越以前的思想習性。

1.51 這種控制一旦達成,便達到無種子的冥想。

No comments:

中西夾攻對抗自然eye shadow

大約四個月前開始,眼睛上方眼蓋的位置,久不久就會泛起一片橙紅。最初以為是活在爛公司氣鬱動肝火所致,誰知離開鬼地方後,eye shadow,「自然眼蓋膏」仍然揮之不去。淡紅有時,腫脹有時,起白屑剝落有時,而無時無刻都痕癢難當。 後來,返了國內探望做中醫師的表兄長,他一看我情況,就說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