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1  瑜伽是對身體加以自律,學習經典,和對神的順服。
2.2  目的是促進冥想,除去障礙的根源。
2.3  無知、我執、迷戀、厭棄、貪求,是生命的五種障礙。
2.4  無知是其餘幾項的溫床,無論是沉睡的、輕微的、可構成障礙的還是激烈的。
2.5  無知將那些不是永恆的、不純潔的、痛苦的、不屬真我的,認同為永恆的、純潔的、愉快的、屬於真我的。
2.6  我執是知覺者將自己認同於知覺的能力。
2.7  迷戀是對欲望的追逐。
2.8  厭棄是住在痛苦之中。
2.9  貪求在那些有學識的人之中仍然存在,是會自己助長的。
2.10  這些障礙還在精微階段時,可以做相反的事情來消除。
2.11  如果成形以後,可以靜坐冥想來消除。
2.12  那些障礙由過去的業行而來,在可見及不可見的界域發生作用。
2.13  一旦生根,便影響生命的狀況、生命的長短和種種經驗。
2.14  由於行善與行惡的不同,分別產生樂果與苦果。
2.15  對於有智慧的人來說,甚麼都是苦的。因為一切都在改變,事物變成它們相反的狀態。
2.16  還未來到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。
2.17  痛苦的因由是知覺者認同於被知覺者。
2.18  此世界有各樣事物和知覺,是要讓我們解脫於這個宇宙。
2.19  自然有四種特性:特定的、非特定的、有分別的、無分別的。
2.20  知覺者只是知覺本身,雖然純潔,還是通過思維來看事物,而自我使他認同於這個思維。
2.21  這種知見的性質是為了知覺者的好處。
2.22  雖然對覺醒的人來說,這些都會毀去,但對其他人來說,仍然存在。
2.23  知覺者與被知覺者遇合,便產生這個世界。 
2.24  無明是它的原因。
2.25  如果沒有無明,沒有知覺者與被知覺者遇合,知覺者便得到自由。
2.26  消滅無明有賴不斷的明辨。
2.27  智慧有七個階段,隨著知識增長,一個接著一個展現。
2.28  通過瑜伽的鍛鍊,那些雜染便會被知識之光去除,生出明辨的智慧。
2.29  持戒、精進、調身、調息、攝心、凝神、入定、三摩地,是瑜伽的八支。
2.30  非暴力、不說謊、不偷盜、不縱欲、不貪圖。
2.31  無論何時、何地、在甚麼情況,屬於甚麼階級,這都是不可打破的誓言。
2.32  內外潔淨、滿足、對身體及感官的控制,學習經典、對神順服,都是精進。
2.33  如果有反對瑜伽的思想,要用相反的去對抗。
2.34  毀滅的本能是有害的思想。無論是自己去做,去引生,或去認同。如果由貪婪、怒氣、迷惑成為動機,無論是溫和、中度還是猛烈,都會帶來無窮的苦難和無明,因此要發展出相反的。
2.35  只要確定非暴力,敵意便會消除。
2.36  不說謊,便能得享工作的果報。
2.37  不偷盜,便能得享財富。
2.38  不縱欲,便能得享靈性上的強健。
2.39  不貪圖,便能得到生命的知識。
2.40  潔淨為身體帶來保護,不會因與他人接觸而被感染。
2.41  精神上的潔淨,產生覺醒和對感官的控制。
2.42  滿足產生最大的快樂。
2.43  身體以及感官的完美,因持戒而消滅那些不潔而來。
2.44  由不斷的學習達至與上天合一。
2.45  三摩地是由注意力與神合一而產生。
2.46  姿勢必須穩固舒適。
2.47  控制不安,對無限作冥想,便能做到。
2.48  這樣,便不會受二元性騷擾。
2.49  掌握了姿勢以後,便要控制呼吸。
2.50  控制吸氣和呼氣便是調息。在外、在內,以至於靜止不動,都因應時間、地點和數目而調節,呼吸又細又長。
2.51  第四樣是呼吸既不在外,也不在內。
2.52  於是對光之遮蔽便除去。
2.53  這樣精神便適合作冥想。
2.54  如果精神脫離了知覺,而知覺亦不與感官混合起來,注意力便與自己合一。
2.55  於是達至對感官的最高控制。
 
 
2 comments:
謝謝你上載,我應該要好好咀嚼。
Silverbell,陸續有來啊!
Post a Comment